長期胃潰瘍及慢性胃炎導致腸化生
- 珍好衛 digestgood
- Jul 7, 2021
- 3 min read
Updated: Mar 12, 2024
實務經驗上,胃的慢性發炎和長期性的胃潰瘍因為持續不間斷地破壞胃黏膜細胞,最終會產生腸化生的症狀,腸上皮化生一般被簡稱腸化生,是指胃黏膜的上皮細胞轉化成了類似腸黏膜的上皮細胞。
在正常情况下,胃會分泌胃酸幫助消化食物,同時分泌黏液保護胃壁不受胃酸侵蝕,而腸道的細胞則負責吸收食物營養及水分;但若是我們的胃部因消化問題而長期處於胃壁細胞發炎的狀態,胃發炎會破壞黏膜細胞,為了修復因發炎而受損的細胞,前體細胞需經過細胞分裂來產生新的黏膜細胞,但慢性胃炎或長期潰瘍會讓前體細胞經常性的處於分裂狀態,這樣的現象容易導致病變產生基因錯誤,進入了腸細胞的分化再生循環,造成所謂腸化。正常的胃黏膜細胞被轉化開始出現了吸收細胞、杯狀細胞與潘氏細胞等一般只會在腸黏膜才出現的細胞,當然也就失去了分泌保護黏膜的功能 ,因而被稱為腸化生。腸化生的現象即使胃細胞分泌中性保護黏膜來保護胃壁的功能喪失,轉而成為類似腸細胞的吸收功能。

腸化生分階段演化
腸化生可分為輕度、中度、嚴重等三個階段。當胃壁細胞的正常生滅循環產生腸化生的變異現象後,便有機會發展成癌症,有腸化生狀況的胃壁,演變成胃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約5%,這樣的異常增生,也可以說是癌前病變的階段。
腸化生檢查
腸化生的檢查類似幽門桿菌,需要進行胃鏡,取胃黏膜活組織樣本(俗稱切片)進行化驗。
高風險的因素及預防
關於腸化生危險因子基本上可用慢性胃炎的危險因素來類比,除了家族癌症的基因遺傳之外,生活及飲食習慣、是否患有幽門螺旋桿菌以及心理壓力等影響消化狀況的因素必須被謹慎注意,像是經常性的消化不良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及慢性胃炎的發生,比較可怕的是一般人並不會特別注意到自己的三餐消化狀況,偶爾不舒服了,只想吞顆胃藥趕快結束這錯誤的感覺,一直到慢性胃炎或胃潰瘍正式爆發之前,恐怕都不會特別注意到自己每周飯後口酸及脹氣幾次,這大概就是那種"我之前都吃飯都好好的,怎麼突然變得這麼嚴重?"的經典說法的由來。特別是像幽門桿菌這個因素也必須審慎處理, 殺菌勢必會讓身體的消化產生一段時間的不適,但去除幽門桿菌可在某種程度上阻止胃黏膜萎縮、避免腸化的進一步發生。
大部分的朋友都多少有輕重不等的胃炎,在飲食控制及確保消化順暢下,這樣的胃發炎狀況是可以避免的。只有長期性的胃炎和潰瘍才會導致胃黏膜萎縮、進而走向腸化生的階段。
腸化及胃黏膜萎縮是一個長時間慢性機轉的過程,能否逆轉的因素主要是在慢性發炎的區域,持續發炎的時間以及個人的身體素質及遺傳性等,並非可以預測的。目前只知道輕度的腸化現象,經適當的治療和調養,是可以完全恢復的。
已經腸化生的風險預防
定期的胃鏡檢查和用藥(ppi)治療有助預防癌變,整體消化狀況的改善有助於防止腸化及萎縮性胃炎的進一步惡化,維持有條件下的消化健康 。
Commentaires